2015年10月4日 星期日

【心情】寫給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妳


說來有趣,小時候我是一個極度容易自滿的人,常常做了件小事、比賽得個名就得意地不得了,所以同學常常覺得我很驕傲,爸、媽、老師都提醒我「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小時候實在不懂得這個道理,但是隨年紀增長,邂逅越來越多人,才發現原來自己真的微不足道,各方面跟其他學有專精的人比起來,好像永遠不夠好。這時我才真的了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但也造成了另一個嚴重的自信心不足自我認同問題

如果有天郭台銘跟你說:「我總覺得我自己不夠好,不夠好看、不夠有錢、不夠聰明可以管理一家公司....」你一定會想說:「都已經是全台首富、鴻海董事長了,還在那邊沒自信,太無聊了吧! 也不想想有多少人已經輸你了,還抱怨zzz」
很多人發現我沒自信的時候也是一樣反應,「學測都考75級分了,你說自己不聰明誰信啊?」「你幹嘛擔心履歷,感覺你活動很豐富啊~」「你不要說你英文不好,看看其他人...」「都念台大國企了怎麼可能找不到工作zzz」

這其實跟自身優勢完全沒有關係,當一個人自卑的時候,他不會拿自己的相對優勢去跟其他較弱的人比,她只會專注在自己不如其他強者之處。

舉例來說,我的高中麻吉,他幾乎每一次段考都是數理資優班的第一名,但是他常常跟我訴苦,說自己不夠聰明、都要比別人加倍努力,或是自己掉到第二名壓力有多大等等。那時名次都在十幾名的我常常覺得,那種奧林匹克等級的難到爆段考你都可以考九十幾分了,你到底掉一個名次有什麼好抱怨的啊......
殊不知我自己在自卑的時候,也常常忘記這點。
當然,我們都知道,在任一方面/領域,99%的機率都會有比你更厲害的人,那這樣自卑者豈不是處處可以自慚形穢了嗎? 對,沒錯。

自我剖析一下,我猜想可能是因為是家中老大,爸媽常教育我要當妹妹的榜樣,或是出門要乖、大人叫你要表演要拍照要大方,不然別人會覺得是父母沒教好,便因此養成很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的習慣。加上小時候的我好勝又愛出風頭的個性,導致在同儕間常常受到排擠,極度在乎別人想法的我長期得不到同儕的肯定,便在每個階段修改自己的個性,不斷實驗怎樣的行為、個性最能得到大家的喜歡,並且特別修正一直被指出的「驕傲」的個性,修過頭了就從驕傲跌落到自卑。

上了高中,明明知道自己志在文法商,卻進了數理資優班。除了自然科目上課時數超多、進度神快、大小考內容超難之外,自然科加權更把我的總分平均拉低,完全顯現我對自然科的不在行。班上就是有同學可以很快的理解老師講得話,可以不用一個禮拜花二十幾個小時算數學就拿滿分,可以花五分鐘就寫完C++的題目....在學生生涯中,我第一次覺得我很笨,我不會念書。總之,在數理資優班,處處都凸顯我不夠聰明。
三年長期的精神肉體折磨過去,儘管堅持不懈、屢敗屢戰,我對自己的自信完全喪失。儘管最後學測考了滿級分彌補了一些自信,我仍然相信除了很多很多努力之外,我不過就是大考多了點運氣,因為我非常清楚班上比我聰明的人多的是,如果學測的難度跟平常考的段考一樣,我肯定就會考得比他們低。我完全不會因為考了滿級分,就覺得自己比較聰明

University of Otago

進了台大,更是處處有得比。除了一貫的成績GPA之外,社團、活動、實習、交換等等履歷也在無形之中形成一種同儕壓力,當然,台大也是不缺各種才藝技能的神人,吉他、街舞、PS、拍影片、剪接、做簡報、運動等等都大有神人在,而人生勝利組(又名「溫拿」=長得好看、GPA高、履歷豐富又有男女朋友)也不在少數。一言以蔽之,台大是個可以讓你覺得:「乾,我好魯。」的地方。
我上了大學之後,總覺得自己的GPA、系排不夠理想(常常在想修跟甜課之間做道德抉擇),參加的論壇工作團隊給人很厲害很專業、但實際上做得事情也不怎麼特別,甚至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職位(這讓努力工作了一年的我覺得超挫折的),因為GPA不夠頂尖所以交換學生也分到自己的二十幾志願(總共三十志願..),論才藝表演,一些樂器、舞蹈都碰過一點但都不專精,因此也覺得自己沒什麼好秀的,拿出來也不過是討人電罷了! 然後隨著年級增長,越來越多同學開始找實習,儘管自己的規劃是大三再開始實習,但看著朋友們在四大、在L'Oreal、在外商銀行找到實習,卻也因約感受到一股壓力,似乎已經落人後了........

一直到去年冬天,由於我比較好的朋友都比我大一兩歲,很多都已經在實習了,而他們實習的公司都是知名的外商大公司,正逢大學撞牆期的我,看到朋友的寒假都忙著實習工作,心裡真的是又急又擔心,有天真的壓力大到受不了了,跑去找爸媽把苦水一吐為快。
他們聽完之後跟我說:「你不要這麼緊張~ 妳本來計畫什麼時候要實習?」
「大三啊!」
「那妳還有一年啊! 妳那些朋友不是都已經大三大四了嗎?」
「是沒錯啊! 可是系上同屆的也有人開始實習了...大家都在實習,我怕我履歷比不上他們..」
「我跟你講! 要比永遠比不完啦!」我爸突然一聲長嘆,
「現在找到大公司的實習有代表以後一定會找到好工作嗎? 找到好工作就代表你會很快樂嗎? 薪水很高就會有健康的身體或美滿的家庭嗎? 」
「你要怎麼衡量成功? 現在很高的GPA嗎? 在大公司實習嗎?  找到喜歡的工作? 很高薪的工作? 很好的老闆跟同事嗎? 健康的身體? 幸福的家庭? 健康圓滿的退休人生嗎? 如果要比的話,看你是要比現在、還是十年後、二十年後、還是五十年後,還是要比薪水、健康、家庭、快樂程度、住房、用車blah blah blah。
「妳就想想妳自己,高中的時候哪一次段考進過班上前十名?」(有啦! 第一次段考XD) 
「妳那時也不是每天在那邊哀哀叫、說自己很笨、贏不過別人,但是最後妳考了滿級分不是嗎?  」
現在成功不代表以後一定會成功,現在失敗不代表以後不會成功。妳自己也很清楚這點」
「說真的,要比真的比不完,所以知道自己要做甚麼,照著自己的步調走,過得快樂就好了。」
爸媽就這樣一搭一唱,瞬間開導了我。是啊,如果成功無法衡量,我們汲汲營營的跟別人做無謂的比較,又有甚麼意義呢?


會寫這篇文章,其實是因為昨天看了The Duff這部電影,內心真的感觸良多,然後覺得是該給自己好好加油打氣的(所以是篇自我催眠文XD)。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女主角Bianca在舞會上對風雲人物Madison講的話:

There’s always gonna be somebody prettier or more talented or richer than you, but it shouldn’t affect how you see yourself.

還有最後這句:

It’s about understanding that no matter what label is thrown your way, only you can define yourself.

很多話其實都是老生常談了,但總是需要有人不斷提醒我,尤其在來紐西蘭交換之後,換了一個環境又會遇到新的問題,這時候又會需要重新建立對自己的定位跟認同了
我發現,常常不是自己不夠好(某種程度上,我們都已經夠好了),而是你所處的環境、或你拿來比較的對象,常常會凸顯自身的不足。像我來到英語國家交換,常常覺得自己英文笨拙、反應不夠快,那是因為我拿自己跟native speaker比較,但是對很多亞洲的同學來說,我的英文幾乎就像native一樣了。或者說,我只要待在非英語系國家,我的英文就會變成我的相對優勢。

但是這時,杞人憂天的我又會大聲問道:「可是你以後還是要跟他們競爭啊!! 你這樣還不是一樣沒有競爭力!! 不過是自我安慰罷了!!」

沒錯,這的確是種自我安慰。但是在這個連時間跟空間都是相對的世界,人跟人之間的優勢劣勢自然也是相對的。我的英文沒有native speaker好,但是相較於他們我會說很流暢的中文跟一點法文跟日文。你的coding技術可能沒有OOO好,但是你相對擅長於美感設計跟溝通...等等。當然,你的長處還是會有人比你更厲害但是我們不會只以單一面去衡量一個人,就像我們不會單純以葡萄酒的顏色or香味or口感or價格去評斷一款酒的好壞一樣,這是必須加總起來去衡量的! 
在奧大的品酒課
                                 
而在加總之後,每個人都具有不同成分、比例的組合,造就了每個人的獨特性。就像葡萄酒一樣,有的人喜歡甜的、單寧酸低的,有的人喜歡皮革味、橡木桶味重的,每種風味的葡萄酒都各有市場跟消費者。而獨一無二的你,也具有自己獨特的競爭力,無從跟任何人比較的綜合的能力。

這個世界,也必定有某一處需要這樣獨一無二的你

You are already good enoug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